称用九其《坤》曰‘见群权,无首右。
24(22)徐芹庭《周秦两汉五十三家易义》,北京:中国书店,2011年,第69页。读《易》,韦编三绝21等记载,都是学术界经常引用的材料。
伏羲之卦晦于殷季,而文王阐明之。阴、雌、牝、静、母等字于《老子》中之习见并处于矛盾对立中的主导地位,这很有可能与老子对《易》的哲学思考有关,具体说,很可能老子所习的《易》乃是以坤乾为序次的《归藏易》……老子的研习《归藏易》,老子对《易》的哲学思考与提升,在总体上奠定了以后《易》学的基本精神,范畴了后来《易传》的大致规模和建构。道无别教,即在儒流,斯乃《易》之谦谦也。2 吴玉贵、华飞主编《四库全书精品文存》第七卷,北京:团结出版社,1997年,第324-325页。其二,以方位与十二辟卦之理,说明《连山》首艮、《归藏》首坤并非是卦序意义上的以艮卦、坤卦为首卦。
福兮,祸之所伏(五十八章)关于祸福相互转化的辩证思想是一致的。8(6)陈戍国点校《周礼·仪礼·礼记》,长沙:岳麓书社,2006年,第54-55页。又谓《连山》以艮为首,《归藏》以坤为首,妇不可以先夫,则坤不可为首也。
孔子赞《易》,直本伏羲以及神农、黄帝、尧、舜,而夏、商绝不言之,且曰:殷之末世,周之盛德。详鸾上论,以为伤蠹道法,帝躬受之,不惬本图,即于殿庭焚荡。14(12)《道藏》第17册,北京:文物出版社、上海:上海书店、天津:天津古籍出版社,1988年,第815页。孔子修《春秋》,书公在乾侯以明正季氏之罪,赞《易》以定上下为万世君臣之法。
之所以这么说,是因为我们可以从老子的生平、身份等侧面做一些合理的推测。首艮非六十四卦之序,以艮为首也。
如孟子,可谓善用《易》者也。当然,对于学者们试图从《老子》中找到受《周易》影响的各种努力,包括专门的以《易》解《老》的著作,我们并不一概加以否定。20(18)杨伯峻《论语译注》,香港:中华书局香港分局,1984年,第71页。6(4)有学者指出《孟子外书》中有论《易》之言,但此书被学界视为伪书,不足为据。
以谓《易》之为书,在开物成务,知来藏往。文王观太易九六之动,贵刚尚变而要之以中,老氏察太易七八之正,致柔守静而统之以大,此与文王通其宗也。11(9)刘玉建《〈周易正义〉导读》,济南:齐鲁书社,2005年,第92页。然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立者与道家思想的立基者,故其中自然是包括《老子》在内的。
一、《老子》与《周易》关系检讨 在《易》《老》关系问题上,历史上有不少学者倾向于《老子》受到了《周易》思想的影响。杜子春云:‘《连山》,伏牺。
7(5)陈鼓应《道家易学建构》(增订版),北京:商务印书馆,2010年,第15-17页。《连山》以艮卦为首,《归藏》以坤卦为首,《周易》以乾卦为首。
凡国之大事,先筮而后卜。(《抱朴子内篇·杂应》)这里,葛洪对老君的形貌、服饰乃至仪仗等作了煞有其事的描述,其中足有八卦云云无疑使老君染上了浓厚的易学色彩。学界皆知三易之说,即《连山》《归藏》和《周易》。然而正如邵氏所言,孟子之言未尝及《易》,在《孟子》七篇中根本见不到其引《易》论《易》之言。仁义焉求吉,故卜筮而希也。先儒因此遂为文质之义,皆烦而无用,今所不取。
帝览论以问朝宰,无有抗者,于是遂寝(吴玉贵、华飞主编《四库全书精品文存》第七卷,第320页)。人生之理,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。
九宫没后,而有元皇……伏羲之时,老君下为师,号曰无化子,一名郁华子,教示伏羲,推旧法,演阴阳,正八方,定八卦,作《元阳经》以教。比如,《论语·述而》有加我数年,五十以学《易》,可以无大过矣20、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有孔子晚而喜《易》,序《彖》《系》《象》《说卦》《文言》。
16这就是说,老子是有机会阅读《周易》并汲取其思想营养的。详情可参徐芹庭《周秦两汉五十三家易义》(北京:中国书店,2011年)的相关内容。
据史料记载,老子是周朝史官,所谓柱下史守藏史征藏史,其职业身份一般被认为是国家图书与档案资料的管理者,故最有机会阅读当时的各种文献材料,而《易》书理应是包含在其中的。葛氏在其中论老君真形曰:但谛念老君真形,老君真形见,则起再拜也。殷人尚鬼,盖更有甚者,其季世之人第知六十四卦为占验灾祥之用,而不知其为天道人伦之学,故文王专取伏羲之卦而系以辞,指之曰元、亨、利、贞,曰吉、凶、悔、吝、厉、无咎,而阴阳术数之丛杂,一概屏之。正如上文焦循所言,《连山》《归藏》,言人人殊。
不少学者主张,老子受到了《归藏易》的影响。如果说这种观点尚可以勉强接受,那么《太上老君开天经》中的叙述就令人难以接受了。
实际上,这样的问题并非仅仅出现在《易》《老》关系上。《易传》是先秦儒家、道家(以及阴阳家、兵家、法家、墨家)的汇通总结。
秦汉以后易学是当时儒家、道家以及儒教、道教的依托和代表。16(14)陈鼓应《道家易学建构》(增订版),北京:商务印书馆,2010年,第1页。
君子德性焉求福,故祭祀而寡也。3张行成《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》释曰:老子知阴而不知阳,得《易》之体而已,不如孟轲得《易》之用。周公制官,以《连山》《归藏》存诸太卜,示卜筮之占可参用之而已。全部《老子》,就是一本活用的《易经》。
19(17)朱伯崑《易学哲学史》第一卷,北京:昆仑出版社,2005年,第13-14页。史官在古代兼管占卜之事,据《左传》所载,春秋时期从事占筮的人,有周史、史墨、史鱼、史赵、史苏、蔡墨等,他们都是周王朝和诸侯国的史官。
九筮之名,一曰巫更,二曰巫咸,三曰巫式,四曰巫目,五曰巫易,六曰巫比,七曰巫祠,八曰巫参,九曰巫环——以辨吉凶。因为,这些研究成果深化了我们对《老子》与《周易》关系的理解和认识,或许它们在某些方面真的触及了二者之间的某种真实联系。
他们把二者联系起来的逻辑一般是这样的:以道为核心的《老子》思想有贵阴尚柔的特征——《老子》被认为受到了母系社会习俗及女性(生殖)崇拜的影响——《归藏易》以坤卦为首,而坤卦又被认为指喻阴性、母性、柔顺——《老子》思想受到了《归藏易》的影响。如东汉桓谭《新论·正经》曰:《易》一曰《连山》,二曰《归藏》,三曰《周易》。
评论留言